2022-2-10
人物专访 | 曾荣博士:填补差距不能只靠政策引导
2021年FDA共批准50款新药(不包括细胞疗法和疫苗),较2020年的53款新药审批略有下降。相比FDA的略有下降,中国的新药审批则迎来的井喷。数据显示,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83款新药,其中国产新药51款,进口新药32款,创下了自2016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以来的新高。

安渡生物联合创始人、总裁 曾荣博士
Q: E药经理人
A: 安渡生物联合创始人 总裁 曾荣博士
Q:业界普遍认为CDE关于肿瘤临床价值指导原则引发了对源头创新的讨论,通过中国医药创新也将开启以临床差异化价值为导向的“下半场”,这一政策方向对你所在的公司会有哪些影响?
Q:你认为对创新药公司会对如今研发“内卷”、赛道“同质化”的问题有改善吗?
Q:麦肯锡研究认为,我国已经进入新药研发“第二梯队”,你认为国内医药创新能够成为第二梯队领头羊的机会在哪些方面?距离第一梯队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?
Q:你认为新药研发立项时,主要考虑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?
Q:近年来,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明显增多,临床资源逐渐成为了稀缺品,导致药品开发成本大幅提高,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时,如何选择临床试验机构?你认为目前对于临床资源的争夺突破口是什么?
Q:你认为,药企尤其是Biotech公司在产品推进到哪个阶段就需要去布局商业化?CRO在其中的价值是什么?
Q:如果评价一个药品的价值,从临床价值与商业价值两方面来说,你觉得可以从哪些维度去评判?
Q:部分产业人士认为,2022年将是中国创新药企国际化元年。据你观察,你认为目前Biotech公司在药品国际化过程中,有哪些优势和短板?
Q:人才资源短缺造成的问题是某一类职位薪酬大大超出行业认知,相关媒体报道,首席医学官年薪超千万元,你认为这种态势是否符合人才规律?
曾荣博士简介
曾荣博士是安渡生物 (CN、USA、EU) 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。他有超过 20 年的免疫学研究和生物大分子药物(单克隆抗体、融合蛋白、双特异性抗体、和抗体偶联药物等)的临床前/临床开发的经验。发表过多篇高引用研究论文和行业白皮书,是数个美国/国际专业会议的受邀主讲人和讨论嘉宾。他的技术专长是免疫学、生物标志物、生物分析和免疫原性评估。
在加入安渡生物之前,曾博士是美国 OncoMed 制药公司(RedwoodCity, CA) 的研发总监,负责近十个临床项目的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、验证和样品/数据分析以及对外包服务公司的 GLP/GCLP 核查工作。此外,他还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Bethesda, MD)研究过细胞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和免疫调节,也曾在跨国药企阿斯利康/MedImmune(Gaithersburg, MD) 的转化科学部门负责过多项临床/临床前项目。
曾博士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,在北京清华大学获得生物科学与技术学士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。